摘要:上世纪80年代,混凝土道路遍地开花,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到现在,这些道路的使用时间已经较长,接近年限。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保证道路的使用情况,加铺沥青的做法是比较普遍的,但是沥青层的加铺很容易产生反射裂缝,因而,反射裂缝的防治问题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 关键词:混凝土道面;加铺沥青;反射裂缝;防治 一、反射裂缝形成 旧混凝土路面补强时常在原有路面上加铺一层沥青罩面,当混凝土位移产生的拉应力超过沥青罩面层的抗拉强度时,罩面层就会开裂,这种裂缝即称为反射裂缝。 大量研究表明,反射裂缝产生的基本机理是受拉疲劳、受拉屈服于剪切屈服。在他们的联合或单独作用下导致产生反射裂缝。 道路反射裂缝是沥青路面普遍存在的一种病害现象,由道路基层的裂缝所引起。基层产生裂缝的原因很多,除了因行车荷载反复作用而基层抗拉强度不足导致的荷载型裂缝外,对新建道路尤其是半刚性基层材料由于温度影响而收缩产生的裂缝,这种裂缝最容易在初冬时温度骤降之际发生,与荷载应力共同作用,使裂缝由路肩向主车道延伸和扩展。对于用石灰土类干缩系数较大的材料作为路面基层结构,干缩裂缝也是相当严重的。由于面层材料在设计时要求与基层有相当的结合力,因而通过两层接触面的应力传递,使基层裂缝反射传播至面层。 随着我国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沥青路面反射裂缝问题日益加剧,道路维护和保养所需的工程量越来越大,如何减少和防治沥青路面的反射裂缝已成为道路建设工程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反射裂缝防治措施 1.预防措施 适当控制基层材料中粉料的含量及塑性指数,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不应超过5%。基层施工尽可能使混合料在接近最佳含水量状态下碾压,并且碾压充分,保证基层强度;同时要加强对已完基层的养护,要尽早铺筑上层,或进行封层,以减少干缩缝。在旧有路面上加铺沥青面层,最好先铣除原有路面后再进行加铺;或者铺设土工布或土工格栅,以减少反射裂缝。 2.治理方法 (1)开槽灌缝的利弊 开槽灌缝对路面造成二次损害。因为开槽灌缝是在路面裂缝的基础上利用开槽设备对裂缝进行扩大,一般开槽宽度在2cm 左右,深度一般不大于2cm,然后利用吹风机把粉尘吹走,再进行灌缝,这样当时看来起到了防水效果,其实经过雨后检查,可以轻松把灌进裂缝的灌缝料揭掉,看到开过槽的裂缝周壁都是潮湿的,可以断定这种情况并没有起到防水功能。分析原因是因为开槽后利用吹风机吹走粉尘仅仅是吹掉了槽壁的表面粉尘而对于大的粉尘和被开槽机扰动的松动颗粒并没有被吹掉,这样灌进去的灌缝料并没有与开过槽的裂缝壁形成良好粘接(从揭掉的灌缝料表面看有明显的细小颗粒可以断定),也就起不到防水功能。 另外更为严重的是开槽后对路面造成了二次损害,因为开槽后对路面形成了宽达2cm 的U型槽,医学论文车辆在经过这个 U型槽时车轮分别要对这个U型槽的两个棱角进行冲击(开车经过时有明显的震动),这样经过很短的一段时间冲击就会把这个U型槽的两个棱角冲击破碎,进而把这个U型槽的两侧造成一个宽达5-10cm的破碎带,到了这个情况就只有对这个缝进行整体挖补,如果开的槽较多就只有挖补后再进行加铺(因为挖补后路面将千疮百孔,不利于行车舒适),对道路管养部门造成巨大损失,也对资源造成巨大浪费。 (2)原路面灌缝的利弊 在原路面灌缝虽然不会对路面造成二次损害,但是容易脱落,而且夏季高温流淌,冬季低温脆裂,仍然起不到防水效果。而且所灌的缝宽窄厚薄很不均匀,好象在路上满地涂鸦,影响美观。 |